《大宅门》里有个特别冤的事,全是贵武那坏种挑起来的。他一直记恨白家太爷给大格格开安胎药,总想着报复。后来詹王府二格格被慈禧害死,贵武立马抓住这个机会——他偷偷给寿药房的太监塞钱,把白大爷白颖园给二格格开的药方改了,加了一味药,好端端的方子直接变成了能毒死人的“十八反”。就这么一折腾,白颖园成了慈禧的替罪羊,当场就被抓进大狱。
当时同行魏大人还劝白家太爷:“别跟詹王府、跟太后硬碰硬,等这阵风头过了,能落个‘不予追究’就烧高香了。”可白家太爷性子又刚又倔,非要把案子查明白,证明自家没做错,医术也没问题。他不光花大价钱跟詹王府对着干,还直接给太后递折子辩解。这下可把太后惹毛了——本来没打算真处置白颖园,结果因为这封折子,直接判了他“斩监候”,把替罪羊的身份钉得死死的。
展开剩余79%就因为这个冤案,白颖园一辈子只能隐姓埋名,跑到外地躲着;后来韩荣发还借着这事,讹了白家好多年;更糟的是,过了好些年,韩荣发又撺掇关少沂等人翻旧案,白颖园的儿子白景怡也落了同样的下场——药铺被查封,人也被关进大狱。
经历过当年事的二奶奶白文氏,看着眼前这场景,心里比谁都慌。但比起药铺被封、白景怡坐牢,更让她揪心的是白景怡的媳妇乌翠姑——那时候乌翠姑马上就要生了。
她为啥这么担心?因为多年前白颖园被判斩监候时,白大爷的媳妇白殷氏(也就是白景怡的妈),一听到消息就寻了短见,留下几个没爹没妈的孩子,别提多可怜了。现在情况一模一样,二奶奶怕乌翠姑也跟婆婆一样想不开,赶紧找了好多人寸步不离地守着她。
可谁能想到,乌翠姑的反应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——她既不慌也不哭,脸上满是硬气,还说:“我凭啥寻死?我得好好把孩子养大,谁害了景怡,等孩子长大了,就让他给爸爸报仇!”
这番话听得人心里一震,在场的人都对这个乡下姑娘刮目相看,二奶奶和三奶奶也松了口气。同样是丈夫入狱,为啥白殷氏绝望寻短见,乌翠姑却能这么坚强?其实根儿就在两人的出身和丈夫的处事方式上。
先说说出身的差别。白殷氏是跟白家“门当户对”的城里小姐,从小在封建社会的规矩里长大,没吃过啥苦,也没见过啥大风大浪。嫁人后就围着丈夫、孩子转,除了伺候人、管家里这点事,啥本事没有,完全是“丈夫就是天”的想法。在她眼里,丈夫没了,天就塌了,自己就没了依靠。白颖园被判斩监候,对她来说不光是没了丈夫,更是没了活下去的指望,一想到以后要带着孩子过苦日子,她根本扛不住,最后只能走绝路。
可乌翠姑不一样,她是农村出身,从小就跟着家里吃苦受累。农村孩子哪不是“摔打着长大”的?早就练出了一身能扛事的韧劲。比起白殷氏的胆小软弱,她的性格里带着股子刚烈和勇敢,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住。而且她心里清楚,自己要是走了,孩子生下来就是没爹没妈的孤儿,就算为了孩子,她也得撑下去。当初白颖园就跟二奶奶说“翠姑品貌都不错”,现在看来,白大爷的眼光是真准,这姑娘不光人好,心更硬。
再说说丈夫的处事方式,这也影响了两人的心态。白殷氏的丈夫白颖园,是出了名的老好人,可他的“好”有点没底线——弟弟白颖宇贪污家里的银子,他不按规矩处理,反而把自己家的钱全拿出来填窟窿,搞得大房一家六口穷得叮当响,连给孩子做件新衣服的钱都没有。白殷氏心里满是委屈和抱怨,可白颖园根本不考虑她的感受,有时候对她还挺凶。所以白颖园一入狱,白殷氏不光要面对失去丈夫的痛苦,还要面对一贫如洗的家,双重打击下来,她彻底没了活下去的勇气。
而白景怡作为白家的长房长孙,做事可比他爹靠谱多了。他不搞父亲那套“治标不治本”的软办法,处理家里的事又果断又公正,明白“光堵窟窿不如从根上解决”的道理。当家主事的时候,他有威严、明事理,和乌翠姑的夫妻关系也很好,没像他父母那样攒下一堆矛盾。乌翠姑知道丈夫是个靠谱的人,也相信事情总有解决的一天,所以就算丈夫暂时坐牢,她也有底气撑下去。
这么一看就明白了,白殷氏和乌翠姑的不同结局,不是运气好不好,而是出身带来的韧性不一样,再加上丈夫处事方式带来的家庭氛围不同,凑在一起就决定了两个人的选择。一个在温室里长大,靠丈夫才能活,一遇风浪就垮;一个在苦日子里磨出了硬脾气,有孩子做牵挂,还有靠谱的丈夫做念想,自然能扛住难关。
这也让人感慨,在那个年代,女人的命往往跟出身、婚姻绑在一起,但就算这样,骨子里的韧劲和心里的牵挂,依然能让人在绝境里找出一条生路。乌翠姑就是最好的例子——她没读过多少书,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,可在最难的时候,她比谁都清醒,比谁都坚强,这才是真真正正能撑起家的女人。
发布于:山西省
